
喜愛小酌一杯的人,過去可能會安排到全世界各地知名酒莊參訪,到當地品飲葡萄美酒,現在想品嘗全球頂級的葡萄酒,無需出國就能在台灣盡情享用。
近兩年來,受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出國旅遊不再是件容易的事,但品酒愛好者或是藏家也不用過於失望。 2021 年 由《Drinks International》 公布 的「The World’s most admired wine brand」前 30 名的酒莊,有好幾家的特殊酒款在台灣就能喝得到。
談到品酩葡萄酒,過去總由法國波爾多五大酒莊獨占鰲頭,未料由英國商人Steven Spurrier 在 1976 年 5 月 24 日,於法國巴黎舉辦的一場名為「巴黎審判 」(The judgement of Paris) 的 美國酒與法國酒的盲飲賽中,竟由來自美國加州的葡萄酒大獲全勝,自此世界各地的酒莊漸漸嶄露頭角,加上新世界葡萄酒的興起,整個產業變得更加蓬勃發展,而這波推波助瀾的角色,從雜誌起家的《Drinks International》功不可沒。
隨著閱讀習慣的轉變,搭上時代的潮流,《Drinks International》華麗轉身為線上專業酒類網站,每年都會舉辦評比,邀請專業的酒類權威人士、酒線記者等組成評審團隊,評選出評審心中當年表現最佳的酒莊,成了許多愛酒人士的購買與品飲指南。
2021 年的名單中,前 30 名的酒莊就有 5 家酒莊在台灣有專業代理商法蘭絲代理進口,透過專業人士的精挑細選,選出酒莊中最具特色的酒款,讓您在家也能輕鬆享受美酒。
第1名|西班牙
多利士酒廠
FAMILIA TORRES
獲得第一名的多利士酒廠,無疑是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酒莊,不但在西班牙各大知名產區均有設立釀酒廠,更在美國、智利與中國等地都有投資合作,早已發展為跨國企業,可以說是葡萄酒業的跨國王朝。知名酒評家 Hugh Johnson 曾將 Torres 家族的規模,以及對西班牙葡萄酒業的貢獻,比喻為加州的 Mondavi 家族。

讓多利士酒廠成為頂級葡萄酒莊,且獲得肯定的 Mas La Plana。
多利士酒廠創立自 1870 年,直至現在,已在西班牙佩內得斯(Penedès)產區立足三個世紀,酒莊在 Jaime 和Miguel Torres 手中正式成立,傳到第三代 Miguel Torres Carbó,專心管理才逐漸壯大,並在第四代傳人 Miguel A.Torres 的帶領下,成為世界頂尖的葡萄酒廠。
讓多利士酒廠躍上頂尖舞台的契機,則 是 1979 年 法 國 美 食 雜 誌《Gault-Millau》舉辦的葡萄酒奧林匹克比賽,他們以旗艦酒款瑪斯拉潘那(Mas La Plana) 打敗五大酒莊中的 Château Latour 和 Château Haut-Brion。 這 項耀眼的成績,不但讓多利士酒廠成為頂級葡萄酒莊,且獲得肯定的這款瑪斯拉潘那,售價不到五大酒莊酒款的十分之一,平實的價格卻品質出眾,相當受到葡萄酒愛好者的喜愛。

多利士酒廠是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酒莊,葡萄園占地廣大。
這款瑪斯拉潘那以卡貝納蘇維翁(Cabernet Sauvignon) 單一葡萄品種釀造,在法國橡木桶中熟成 18 個月完成,濃郁的香氣完全展現佩內得斯產區的風土特色。
第2名|阿根廷
卡帝娜酒廠
BODEGA CATENA ZAPATA
素有「阿根廷酒王」之稱的卡帝娜酒廠成立於 1902 年,家族第一代 Nicola Catena 在門多薩(Mendoza)種植了第一個馬爾貝克(Malbec)葡萄園,卡帝娜酒廠自此誕生。

Argentino 酒款酒標描述了 4 個馬爾貝克葡萄在傳奇旅途中的不同里程碑。
酒廠位於海拔 1,500 公尺的高原之上,以復育馬爾貝克,以及在門多薩安地斯山麓開墾高海拔土地的先驅而聞名。在 1990 年代,卡帝娜家族是第一個在世界上掀起「阿根廷馬爾貝克」風潮的酒廠。
這個四代傳承百年學霸的家族酒莊來頭可不小,是知名酒評家 Robert Parker 所著的《世界頂級葡萄酒及酒 莊 全 書 》(World’s Greatest Wine Estate)中唯一收錄的南美洲酒莊,擁有門多薩產區面積最大的葡萄園。卡帝娜家族是阿根廷當之無愧的酒王,《葡萄酒觀察家》(Wine Spectator)也給予了極高評價:「阿根廷最好的酒,幾乎都出自卡帝娜!」
1997 年,第一款尼可拉斯卡帝娜葡萄酒 Nicolas Catena Zapata 問世,以95% 的卡貝納蘇維翁和 5% 的馬爾貝克混釀,為紀念父親 Nicola Catena 而命名。這款酒在 2001 年美國和歐洲盲品大賽中打敗過 Chateau Latour、 Chateau Haut-Brion 和 Opus One 等名酒,從而奠定了阿根廷葡萄酒的地位,更獲得 Robert Parker 給予 98 分的高分。
其實,卡帝娜酒廠前後共經歷了 3 次改革,才造就出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頂級阿根廷馬貝克。第一次改革,是從古老的義大利氧化風格走到新世界的果味風格。第二次改革則是針對平均高海拔(平均約 900 公尺)的阿根廷風土進行,運用法國的理論,把門多薩依據海拔高度區分出不同地區、土質,讓同樣的品種在不同海拔山谷中,可獲得不同的香氣風味。

卡帝娜酒廠的酒窖內部。
而第三次改革,經營團隊則更深入研究風土,第四代掌門人特別建立了卡帝娜葡萄酒研究所,開始進行全面而詳細的研究,希望能夠更透徹地瞭解門多薩的風土,精細的地塊研究讓品質更上了一層樓。
第6名|澳洲
奔富酒莊
PENFOLDS

奔富加州系列首發年份 2018,共有 4 款紅酒,圖為其中之一 Bin 704。
提到澳洲葡萄酒,奔富酒莊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傳奇酒莊。除了曾榮獲 22 次年度風雲酒莊,更釀出拍賣會上令大家趨之若鶩的夢幻逸品 Grange。為了維持高品質的葡萄酒,自 1848 年成立至今,只有 4 位釀酒師,每位都擁有10 年以上的釀酒經驗,以最嫻熟的技術,釀造出高品質佳釀。
創辦人克里斯多夫.羅森.奔富醫生(Dr. Christopher Rawson Penfolds)於 160 多年前由英國倫敦來到萬里之外的澳洲阿德雷德(Adelaide),奔富醫生於住家附近種下葡萄藤,最初只是為了釀造藥用酒,沒想到自此踏上澳洲酒王之路。
目前奔富酒莊的葡萄園遍及整個澳洲,種植的品種也多樣化,從南澳東側 的 伊 登 谷 地(Eden Valley) 到 澳洲東南側的庫那瓦 拉(Coonawarra Valley),甚至於南端離島塔斯馬尼 亞(Tasmania) 都 可 見 到 高 掛「Penfolds」招牌的葡萄園,這些葡萄園都是頂級酒款的混釀來源。

奔富酒莊可說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傳奇酒莊。
1952 年,Grange 紅 酒 正 式 上 市,在公司內部卻被批評得一文不值,甚至被要求停止釀造。但釀酒師 Max Schubert 沒有氣餒,私下繼續釀造Grange 紅酒,直到 1960 年董事會再次嘗試 1951 年到 1955 年的酒,經過陳年後風味極佳,大受讚賞,Grange紅酒重現,甚至成為拍賣場中的逸品。
第22名|葡萄牙
葛拉漢酒廠
GRAHAM’S

葛拉漢 20 年陳年波特酒甜美滑順,極具市場競爭力。
葛拉漢酒廠創立於 1820 年的葡萄牙西北部奧波多(Oporto),葛拉漢家族之所以會成立這家公司,主要目的是想盡可能生產品質最佳的波特酒。 1890 年,葛拉漢收購了馬威杜斯莊 園(Quinta dos Malvedos), 進 而成為首批投資購買葡萄園的波特酒公司之一。這座朝南的莊園靠近杜雅村(Tua),是斗羅境內位置最佳的園地之一,擁有非常特別的微型產區氣候,生產口感強勁且豐富的酒,現已成為所有葛拉漢波特酒最重要的產地代表。
葛拉漢酒廠單一年份晚裝瓶(Late Bottled Vintage,LBV)是 LBV 市場的領導品牌(世界上最大的 LBV 及高級品牌市場);這款酒曾在 1999 年葡萄酒比賽中贏得一面金牌。自 1993 年開始,葛拉漢酒廠連續在國際性比賽贏得許多最高獎項,至今已贏得超過 20 面金牌,足以證明它的高品質。
葛拉漢陳年波特酒是以品質最佳的葡萄酒經過混調後釀造而成,並在橡木桶中熟成若干年,直至達到高峰成熟期才裝瓶出售,極為熱門且具市場競爭力,酒色如琥珀一般的金黃,擁有獨特堅果香氣,與熟成水果甜香,帶有些許的柑橘果皮清香,口感濃郁,入口後能夠感受到特有的甜美滑順,酒體均衡且後韻深長。

卡貝納蘇維翁紅酒產自加州那帕谷,是菲瑪修道院酒莊最受矚目的酒款之一。
第29名|美國
菲瑪修道院酒莊
JACKSON FAMILY WINES-
FREEMARK ABBEY
說起美國加州葡萄酒的崛起,不得不提到前述的「巴黎審判」,而菲瑪修道院酒莊(Freemark Abbey)更是唯一紅、白酒都入選的美國酒莊,奠定了它在葡萄酒世界舞台的地位。
菲瑪修道院酒莊名字取自於 1939年購買本莊園的三位合夥人 Charles Freeman、 Markquand Foster 與Abbey Ahem。早在加州葡萄酒盛行以前,有一群開拓者就已投身到加州尚未成熟的葡萄酒市場,不斷探索葡萄種植和釀酒方法,菲瑪修道院酒莊就是其中最早的開拓者之一。
已在 2020 年獲得榮譽釀酒師的 Ted Edwards,自 1985 年就成為菲瑪修道院酒莊的釀酒師,至今仍在工作崗位上,歷時 40 年,他獨特且具開創性的釀酒技巧,加上對 Rutherford Bench葡萄園的經驗累積,使他成為美國加州那帕谷地區(Napa Vally)指標性的釀酒大師,其中以卡貝納蘇維翁酒款最受到矚目。

菲瑪修道院酒莊風景怡人,吸引許多葡萄酒愛好者前來一遊。
在台灣就能零時差品飲全球獲獎酒莊的葡萄美酒,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text 蘇曉音 |photo St. Finesse Inc.、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