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台南
月之美術館
藝術妝點古意風華的無牆博物館
成千上萬支沖天炮齊發,不絕於耳的鳴聲響徹黑夜,伴隨一道道火光而來的煙霧,讓人沈浸在炮火的洗禮中⋯⋯每年元宵節登場的鹽水蜂炮,已經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活動之一。因為蜂炮實在太有名,幾乎成為鹽水的代名詞,只不過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背後其實還蘊含著更多的人文底蘊。
座落於台南市的西北隅,鹽水曾經是一座港口,或稱為「鹹水港」,因爲地形彷似一彎新月,而有了另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月津」。從今日面貌或許很難想像,鹽水在清代時是南部重要的商港之一,穿梭其間的海船與大陸珠港直接往來貿易,古語「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正說明了當時的輝煌。
然而隨著海岸線推移,因淤積泥沙再也無法行船,昔日的繁華如遠離的浪潮般隨之退去,當初的港口周邊如今成了一座親水公園。儘管每年元宵節的蜂炮盛會帶來大量人潮,對當地人口外流的問題卻依舊無解,最終台南市文化局以「藝文創生」的方式,藉由藝術翻轉這座小鎮的命運。

台南鹽水地標「八角樓」,也是每年燈節的重點展覽場域,歷史建築保存了往日的紋理,處處展現古韻工藝之美。

全台唯一的水上燈節,台南鹽水的「月津港燈節」姿態繽紛迷人,每年邀請藝術家展出主題裝置作品,一年比一年驚豔,被譽為台灣最美燈節。

「月之美術館」將每年燈節擴展為藝文活動,在市井巷弄間結合觀光節慶、舉辦常態展覽,讓整座鹽水城變身露天美術館。
開幕於1945年的永成戲院,是全台僅存的全木造戲院。有趣的是,這棟保存完善的日式建築原本其實是座碾米廠,儘管戲院已經在2000年歇業,不過至今依舊保留了當時的檜木長椅,以及舊式放映機、底片膠卷、投影布幕等電影相關物件,讓人感覺時光倒流,假日時可以來到這裡慢慢欣賞一場老電影。
年代更久遠的八角樓是鹽水的地標,在月津風生水起的年代,以糖致富的葉家特別從唐山請來了師傅,甚至從中國運來福州杉和磚塊,打造了這棟氣派的豪宅。興建於1847年、歷經10年完工,二層式樓閣的結構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完全都是以榫接的方式接合,無論建材或工藝皆相當出色。而對面的王爺巷,則群集台灣早期聚落建築型式,紅磚山牆、竹節窗、鐵剪刀⋯⋯行走其中似乎重返歲月悠悠。
台灣.嘉義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為五感帶來沉浸體驗的移動藝術

阿里山的日出、晚霞、雲海、森林等自然形成的絕景,每每探訪,總讓人深受感動、心神嚮往。
最早開通營運於1912年的阿里山林業鐵路系統,於1918年起開始對大眾開放,然而,其真正因為觀光目的「重生」,則在結束伐木時期後,1981年新增了阿里山車站後才正式展開。最近更經歷了一次進化,全新推出的觀光列車「福森號」,讓火車超越交通工具,成為移動的美術館!
今年7月28日正式通車的福森號,有著「福氣的森林」之意,以紅檜和扁柏打造的車廂,溫潤的木頭色調陪襯刻畫年歲的木頭紋理,率先帶領乘客以視覺和觸覺走入山林,嗅聞間傳來的獨特木頭香氣,宣告這是一場全方位的沉浸式森林饗宴。
福森號歷時2年9個月才完工、斥資新台幣6,500萬元打造,總共擁有6節車廂,在細節設計上費盡心思:天花板採穹頂設計的車廂,各配備10~18個高彈性泡棉製成的淺米灰色人體工學座椅,並緊鄰寬達165公分的超大觀景窗。窗戶結合黑色窗框和林鐵經典紅色窗台,讓經過眼前的每幕山林美景,都像一幅幅動人的畫。這輛列車上還有觀畫車廂,其中「賞畫專區」以32吋高畫質數位藝術畫框,展示10幅與阿里山相關的代表畫作。

福森號有著「福氣的森林」之意,以紅檜和扁柏打造內裝,其中更特別的是「觀畫車廂」以32吋高畫質數位藝術畫框展示阿里山相關的代表畫作。
福森號主要的4條路線,行駛於「北門—十字路」、「十字路—阿里山」、「阿里山—奮起湖」、「奮起湖—北門」之間,因行程可規劃各式活動,無論是前往無人車站體驗森林午宴、欣賞雲海美景、聆聽森林音樂會或體驗茶香,都讓這趟從海拔30公尺攀升到2,451公尺的旅程,成為難忘的雅致體驗。
除了福森號,阿里山林鐵近期還推出舊車廂重新彩繪改裝的「祤悅號」,外觀採用「阿里山迎賓鳥」栗背林鴝身上繽紛的色彩,以藍白色系為主調,同時點綴些許黃橘色增添活潑氣息。以每小時45公里的速度往來於北門和竹崎車站之間,列車共有5節車廂、60個座位,除了可以360度旋轉、無死角欣賞風景的瞭望席之外,還有提供私密體驗的包廂席。值得一提的是,祤悅號還擁有全台唯一的360度環繞透明駕駛室!

舊車廂重新彩繪改裝的「祤悅號」,外觀採用「阿里山迎賓鳥」栗背林鴝身上繽紛的色彩,以藍白色系為主調,同時點綴些許黃橘色增添活潑氣息。
法國・阿爾卑斯省
旺斯的聖保羅
藝術氛圍沉迷人心的小巧山城
法國東南角、地中海沿岸的濱海阿爾卑斯省(Alpes-Maritimes),以蔚藍海岸聞名,尼斯、坎城、昂提布(Antibes)等濱海度假勝地,美麗的風情令人深深著迷,而橫跨此區大部分土地的阿爾卑斯山,除了冬季成為滑雪勝地,其實還隱藏著多座迷人山城,聖保羅就是其中之一。
全名為「旺斯的聖保羅」(Saint-Paul-de-Vence),這座矗立於阿爾卑斯山和地中海之間的岩石山坡小鎮,是蔚藍海岸最古老的中世紀城鎮之一。坐落於法國和義大利的邊境,不只居高臨下,還掌控戰略位置,讓法王法蘭斯瓦一世(François I)下令在此興建堡壘。打從16世紀起,就被厚實的城牆緊緊包圍,如今包括城牆裡的建築都被列為歷史古蹟。
有人說這裡是全世界最美的山城,除了一年中300天陽光普照的宜人氣候,小鎮獨特的藝術氛圍,更是背後的一大功臣。石頭砌成的巷弄在小鎮間蜿蜒,隨著階梯上上下下,每次轉身可能都是一次驚喜,裝飾盆栽的房舍、涓涓細流的噴泉、氣氛迷人的咖啡廳⋯⋯還有許多風格各異的藝廊與工作坊,或許很難再找到另一個藝廊密度如此高的小鎮!

矗立於阿爾卑斯山和地中海之間的岩石山坡小鎮「聖保羅」,是蔚藍海岸最古老的中世紀城鎮之一,曾有人譽為全世界最美的山城。

聖保羅山城蜿蜒的鵝卵石街道,星羅棋布著藝廊與工作坊,每次轉身都是驚喜,是一個藝術密度相當高的小鎮。
一直以來就以這樣獨特的氣質吸引無數名人造訪,其中不乏作家與藝術家,從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情侶檔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和尚保羅・沙特(Jean Paul Sartre),到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不少藝術家選擇在此定居,例如大名鼎鼎的俄羅斯超現實主義畫家夏卡爾,他在聖保羅度過36年的歲月後離世,至今依舊長眠於聖保羅城邊的墓園。
聖保羅的魅力出現在街頭巷尾,經過陡峭的「斷頸之路」(Rue de Casse-Cou)進入舊城,隨意流連於迷宮般的巷弄間,在跨越各種風格的藝廊以及激發靈感的特色商店裡,都能發掘意想不到的驚喜。而位於教堂廣場(Place de l’ Église)上的佩尼頓・柏朗禮拜堂(Chapelle des Pénitents Blancs),還有舊城山腳下樹林間的梅格基金會(Fondation Maeght)也不要錯過。

經過陡峭的「斷頸之路」進入舊城,聖保羅的教堂廣場與佩尼頓・柏朗禮拜堂等,都是旅客不能錯過的知名景點。
興建於17世紀的佩尼頓・柏朗禮拜堂歷史悠久,最大亮點是比利時藝術家弗容(Jean-Michel Folon)設計的裝飾,以些許童趣且抽象的筆調完成的粉嫩壁畫,描繪出俯瞰著聖保羅山城的黃色大眼,弗容的招牌雕像,身穿大衣、頭戴帽子,手臂和肩上分別停著小鳥。禮拜堂中沒有主祭壇,而是以一隻手心向上的大手給取代。
收藏有20世紀到21世紀初13,000幅偉大藝術家作品的梅格基金會,既是歐洲享有盛譽的私人基金會,也是法國第一個現代和當代藝術基金會,創立於1964年。這間美術館出自藝術經紀商梅格夫妻(Marguerite和Aimé Maeght)之手,他們非常喜歡夏卡爾、米羅和馬蒂斯等大師,因此收藏了許多相關作品,其中特別是米羅為基金會創作的多件大型雕塑與陶瓷,特別展示於「米羅迷宮」(Labyrinthe de Miro),一腳踏入,就彷彿進到充滿想像力的夢境。
德國・巴伐利亞州
上阿瑪高
宗教舞台劇為名的精緻壁畫小鎮
動員2,000位居民、上演長達5個月、共計演出超過100場、每場長達5~8小時的舞台劇,最重要的是每10年就會演出一次!如此規模的「世紀大戲」不是在巴黎、倫敦或紐約這樣的大都會登場,而是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南端,一座面積只有30平方公里、人口約5,000人的小鎮。
上阿瑪高(Oberammergau)演出《耶穌受難劇》(Passionsspiele)的歷史已將近400年,這項大型宗教舞台劇的起源,與鹽水蜂炮有著相似的背景。於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期間,黑死病隨著這場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成的大規模歐洲戰爭,肆虐了整片歐洲大陸,上阿瑪高居民也深受其害,篤信天主教的他們於是向神祈求保佑,發願每10年演出一次耶穌受難劇作為回報。

上阿瑪高演出《耶穌受難劇》的歷史已將近400年,十年一逢,動員約2,000位居民,小到幾歲孩童、大到90多歲的高齡長者都不例外。
而後疫情真的逐漸平息,小鎮脫離了瘟疫威脅,1634年上阿瑪高上演第一次耶穌受難劇,將耶穌受難前後的事蹟搬上舞台,據說當時只有60人參加。如今規模擴大到將近67倍,全村幾乎有五分之二的人都投入其中,小到幾歲孩童、大到90多歲的高齡長者都不例外,這些演員還必須具備在當地出生且生活的「正統」資格。
十年一逢,村民約2年前就會開始準備,打造道具、縫製戲服、製作布景,就連演員的鬍鬚也要求貨真價實。原訂2020年舉行的上一屆(第42屆)耶穌受難劇,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延後到2022年,下一屆2030年才會登場。不過,可別以為這座小鎮每十年才能風光一次,當地房屋外牆的壁畫可是常年吸引著遊
客絡繹前來。

壁畫藝術與建築結構虛實搭配,勾勒窗櫺與門框的漩渦花飾等彩繪浮雕裝飾,畫風逼真且充滿立體感,房屋外牆的壁畫常年吸引著遊客絡繹前來。
常見於德國上巴伐利亞州(Werdenfelser Land)和奧地利蒂羅爾州(Tirolo)的壁畫藝術形式,稱為「魯夫特爾繪畫」(Lüftlmalerei),是巴洛克時期錯視畫(trompe-l’œil)的變體,繪畫與建築結構虛實搭配,像是勾勒窗櫺與門框的漩渦花飾等彩繪浮雕裝飾,畫風逼真且充滿立體感。魯夫特爾繪畫的出現,被視為和上阿瑪高的18世紀濕壁畫畫家弗朗茨・塞拉夫・茨溫克(Franz Seraph Zwinck)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壁畫作品的色彩維持了數百年!此類作品透過將泡在水中的特製顏料塗抹在新鮮的石灰灰泥上,當石灰起化學反應,就能將顏料牢牢的融入石膏中,也因此,畫家必須在濕石灰泥乾掉以前迅速作畫,畫作定型之後幾乎無法修改,相當考驗功力,好處就是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壁畫的主題包羅萬象,從童話、民間傳說、聖經故事,到耕作、狩獵等鄉村日常生活場景,也流行著日晷或是寫著座右銘的飄揚橫幅。
來到這座小鎮,就彷彿置身於一本本敞開的巨型圖畫書中,綴滿房子外牆的壁畫,述說著各種故事,走逛其中趣味橫生。特別是將立面妝點成宮殿的皮拉多之家(Pilatushaus),赭紅色柱子與窗框以假亂真,近看才能瞧出端倪,讓人不禁感到讚嘆弗朗茨・塞拉夫・茨溫克的巧手,以及這些伴隨日常的藝術魅力!

綴滿外牆的壁畫,述說各種故事,走逛其中趣味橫生,知名景點皮拉多之家的赭紅色窗框將立面妝點成宮殿,讓人感受伴隨日常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