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文化共譜詩篇的特色美術館

美術館作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不僅是收藏藝術的場所,同時也是推動休閒娛樂與藝術教育的重要角色。它們獨特的建築設計本身彷彿一件引人注目的藝術作品,以台灣兩座具代表性的美術館「ARTBOX小美術館」和「襲園美術館」為例,不僅展出的作品值得細細品味,美術館本身更是藝術創作,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

台灣.台北

ART BOX小美術館
淡水河口邊的建築詩篇
與藝術饗宴

走出紅樹林捷運站,從中正東路上抬頭望去,兩棟擁有波浪紋曲線立面的豪宅建築—「藍海」和「海納川」之中,竟嵌入一個半透明的方盒子懸浮在空中,這就是「ART BOX小美術館」。
漂浮水面的透明方盒 建築與光影共舞

而走進小美術館,會發現其建築體在設計師姚政仲的規劃下,是由四支鋼構骨架支撐,下方是片景觀水池,立面皆由四面磨砂、半透明質地的雙層大面積玻璃組成,讓「ART BOX小美術館」彷彿一棟半透明立體方盒漂浮在寧靜水面,與周遭的淡水河自然環境連結。當夜幕低垂時,原本反射周遭景觀的方盒子,會轉而成為一個發光體,讓光線成為駐足於此最豐盛的視覺饗宴。於是在台階、扶手、玻璃、光影的相互輝映下,如同地景一般,讓地面層形成一獨特的建築意境,更體現了建築與藝術共構的深度思考。

美術館內部分為光明館及靜謐館兩區,採預約制,並提供一對一環繞建築、藝術作品說明導覽,主要收錄本土藝術家江賢二返台後的各時期作品,如《百年廟》、《德布西》、《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銀湖》等,以及英國雕塑家東尼·克雷格的《Off the Mountain》、義大利雕塑家阿爾伯托·賈科梅蒂的《Conversation au parc II》(在公園對話II)等,都是大隱開發暨大隱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張裕能的私人典藏,均以個性鮮明的當代藝術為主。除了靜態的展覽外,還有不定期舉辦動態的藝術講座及小型的私人音樂或舞蹈展演。

ART BOX內部分為光明館及靜謐館兩區,採預約制,並提供一對一環繞建築、藝術作品說明導覽,主要收錄本土藝術家江賢二的各時期作品。
用空間與藝術交織 打造美學啟蒙地

「不可諱言,ART BOX就是以展示江賢二的作品為主的展館!」張裕能說,會如此展現也是受到位在休斯頓的羅斯柯小教堂(Rothko Chapel)所帶給他一種非宗教的神聖靜謐之感動。「其實教堂的空間並不大,是由一對著名的夫婦藝術收藏家為紀念金恩博士被刺殺而邀請藝術家Marks Rothko與建築師Philip Johnson聯袂打造的一處冥想空間。」張裕能表示:「尤其在小教堂裡,感受牆上掛著由羅斯柯應邀設計,14幅以深黑色和紫色為主調的大尺幅抽象畫作,心中有說不出的感動!」因此當他有機會在為洪健金家族土地建造房子時,便想把這樣的文化精神留下,期許自己也以私人力量營造出像南加州的拉古納海灘市(Laguna Beach)一般,成為台灣藝術及創作的聚集地!

「畢竟我是做建築出身的,對於空間較為敏銳,尤其是如何在空間裡展現出藝術的張力,是策展成功的重要因素。」張裕能說。因此無論是早期以樣品屋策動「永康街藝術節」開始辦展,或是在2011年成立ART BOX,張裕能投注許多心力扶植許多台灣藝術活動及創作者,並以ART BOX為藝術美學聚點,吸引許多老師帶著學生前來參觀,期待培養當代的美學概念,在未來發揮影響力。「預計11月底卉邀請國際舞蹈家簡珮如在台北表演中心演出。」

也難怪張裕能說自己是建築策展人(Curator),因為紅樹林水岸就是他的藝術展場,建築為其作品,透過對建築重組價值的實踐,賦予新的意涵,就如同ART BOX在官網上所寫的:「大於巨觀,小於精微!」

ART BOX創辦人張裕能分享因為他做建築出身,對於空間較為敏銳,認為如何在空間裡展現出藝術的張力,是策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ARTBOX小美術館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74號5樓之1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二段113號

星期二~星期日


(02)8809-5377(預約制,需提前兩天預約)

免費

http://www.artbox.org.tw

台灣.桃園

襲園美術館
引領藝術與生活的完美交融

把鏡頭轉向桃園青埔,除了最新、最紅,由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設計的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外,其實還隱藏一座私人的美術館—襲園美術館。這是由建築師李靜敏於2004年創立僕人空間設計公司,同時成立的一間社區型私人美術館。
隱身於桃園中壢青埔一處的襲園美術館,由長年遊學日本的建築職人李靜敏親手打造,在這裡可以體驗沖茶、手沖咖啡,放慢生活步調。

從靈感到實踐 襲園美術館的創建契機

「其實剛買下公司及美術館這塊地時,便想要把兩者結合。所以整個建築規劃可說是為孕育美術館而生。」僕人空間設計主持建築師暨襲園美術館創辦人李靜敏表示,會有這樣想法在於一次去日本旅行時,看到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在栃木縣深山裡所建造的馬頭廣重美術館影響。

「這個美術館十分偏遠,是以平房與傳統樸實的懸山頂的建築構造,採用自然素材以及栃木當地的建材建造,和風不失靜謐,站在美術館前會感受到自己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融,同時也結合當地景觀、農產、職人,帶出了地方特色。當時就在思考若自己也有一座小美術館,能把藝術、人文教育及當地的自然景觀、農產特色、職人工作等景象結合在一起,能為地方付出,是多美好的事情。」李靜敏說道。於是起心動念,襲園美術館誕生。

基於設計理念「空間對了,人就幸福」,在李靜敏的細膩規劃下得以充分體現。整個美術館採複層式建築設計,外觀運用大量清水模建材以呈現沈穩低調的氛圍,空間設計更強調開放與流動,1到3樓流暢的動線,讓訪客可以自由漫步於各個展區。

大面積的玻璃帷幕引入充足的自然光,隨著光影變化,襲園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美感。樓台與綠地交錯設計,將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讓人彷彿步入一座靜謐的森林,亦或是心靈深處的秘境,帶來寧靜與舒適的感受。

「我們很重視每個人的五感感受,因此空間裡有許多角落,提供來訪者在此停留或沈思,觀照自己的身心靈,將外在的忙碌及煩躁摒除在外。甚至美術館裡的展覽有不少作品也講求能觸摸或體驗,而不只是看。」李靜敏說。

整棟清水模建築以六道厚實且高低參差的清水模牆體,大面積的玻璃帷幕引入充足的自然光,隨著光影變化,襲園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美感。
藝術與生活交融:襲園美術館的溫度與連結

因此,襲園更是一個充滿溫度的社交場域,尤其李靜敏因曾在日本求學及工作過,同時也致力促進台日的藝術交流。

「因為空間的關係,在策展時,我們會先請藝術家先來美術館參觀及感受,再決定展覽的內容,所以有不少展覽都是為此空間創作的。」李靜敏表示,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為日本行動書道家Maaya Wakasugi在看過襲園的空間後,每到一個國家參展時,就會專為襲園寫一幅字畫寄回來展示,感覺像是帶在襲園在繞地球一樣,十分有趣。

其實美術館不僅定期展出多樣藝術作品,還經常舉辦在地型的音樂會、詩歌朗誦會等藝術活動,讓藝術與生活無縫銜接。更特別的是,襲園提供多種體驗活動,如沖茶、手沖咖啡或抄經體驗,讓參訪者在藝術之餘,也能沉浸於慢步調的生活美學中。

這種活動形式拉近了人與藝術的距離,使襲園成為一座「連結」的美術館,宛如一雙手,溫柔地將人與藝術牽引在一起,帶來地方凝聚力。「我希望能以美術館為聚點,打造出家家都是美術館,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夢想。」李靜敏分享他真摯的盼望。

襲園美術館結合圖書館、藝文展覽、夥伴食堂、茶席、多媒體分享空間、設計工作室等功能場域,假日開放民眾入內閱讀所珍藏的書籍。

襲園美術館 cigar club

桃園市中壢區青埔九街57號

僅週六10:00-16:00

(03)453-4833(預約制,需提前三天預約)

NT200元(可抵館內消費)

https://www.aheritage.tw/

|text Emily Lee |photo ARTBOX小美術館、襲園美術館